/
/
/
/
/
/
/
/
/
/
用戶中心:
結緣清單:
Notice

法雨

Dharma Collection

/
/
/
/
/
/
/

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

(text)

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

(Video)

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

(Audio )

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

(Video)

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

(Text Form)

Articles by Master Hong Sheng
Yuan-He-Miao-Yin
Diverse Videos
弘聖上師 協談開示 20151101 觀止學修中心【Venerable Master Hong Sheng's Talk on Dharma at Guan Zhi Learning Center in Kaohsiung, Taiwan on November 1, 2015】
來源: | 作者:pmo6334f2 | 發布時間: 2015-11-01 | 764 次瀏覽 | 分享到:


手機端閱讀有困難的請選擇TXT在線閱讀模式,該模式下可以隨意變換字體大小

 



弘聖上師 能量藝術法作-飄浮在風之上06


協談者:師父好,弟子今天有一個問題向 師父請益,在我們日常的生活當中,「弟子規」教我們「不關己,莫閒管」,要怎麼去拿捏「人跟人的對待應該要有關心,而不是關注這件事情又是自己『疑』的習氣再犯。」的這個尺度。

師父:就是不要雞婆、不要生事!並不是叫你不關心,關心要隨緣,佛法講「隨緣」啊!那「不關己,莫閒管」,不關己還去管就叫「攀緣」,它講得很清楚。可是你們現在的問題不是那一句話怎麼辦,是你們的修持功夫怎麼辦?因為你們的定靜功夫老是出不來,於是智慧就顯不出來,我們現在講的是非常淡薄的智慧喔!所以這種問題永遠無解,在你們身上永遠沒有一個答案,你懂嗎?理路所謂的原則原理可以講,但即便講得很清楚,你如果沒有那個智慧的話,就還是不知道怎麼運作,現在的問題是這樣。

你們平日的修持功夫不夠,也就是說即便接觸那麼久了,你們沒有真正在修行,你們在接觸任何跟佛法有緣的這些機制,可是你們並沒有在修行。所以這個問題要解決得再回到原點,你們的原點就是修持、修行的這一個原點,得從那邊做起才能夠真正有辦法去隨這個修持而有真正的體會,你懂嗎?那一種體會就是你「做到了」,而不是一種推測,或者是請教我之後又有另外一個知識常識的傳習。知識常識再連接到你那邊「啊!原來就是這樣做!」我保證你回去再遇到還是不知道怎麼做,對不對?所以這就是能力的問題,能力叫做「善巧方便」,也就是智慧。

所以你就知道為什麼學佛第一首要也是唯一首要就是「開智慧」,你只要智慧不開就永遠不知道。有很多人表面上看他遇到很多人事物都處理得很好,他也不是依智慧起用,那是在於他「福報夠的基底,又遇到比較順暢的緣」的前提下的運作,不是真正的智慧在運作。以前我們常講,比如有人問:「我這隻腳要開刀還是不用開刀?」遇到這樣的事情,你如果有福報,就是開刀也好、不開刀也好啊!如果沒有福報,你也不用問了,你沒開刀本來就不好,開刀了更不好!你知道意思嗎?那你要叫那個人怎麼處理?說一個道理:「我怎麼處理這隻腳?」對不對?他就要去積他的福報。但是有智慧的就不一樣了,有智慧的會擱著,他不會問了,因為他有智慧就知道怎麼做,你懂嗎?

你們的修持要拉回原點,你們要再次深刻地去反問自己:「我這一生為什麼要接觸?」尤其你們已經拜師的,除了接觸,再加上「拜師」,兩層意義喔!換作這裡這四個小孩就是:「接觸的價值是什麼?」年紀比較小的不一定知道,他說:「我們接觸是無奈啊!爸爸媽媽一直要把我們帶來,我們就要接觸啊!」對不對?原因各有不同,但是你要了解自己,這樣才能去調整價值觀,只要價值觀沒有鎖定,你就不成,價值觀鎖定在哪裡就成就在哪裡。所以這一個部分是你們要比較深刻去……假若有體會,要去體會這種事情。

所以就是你們基底不夠、定靜功夫不夠,要不然這種事情……為什麼很難這樣講,因為這種事情對我來講是根本不用動腦筋,就是簡單到比簡單還極致的簡單就能解決的事情,可是我不能用這樣的角度去告訴你、跟你做對比,你知道意思嗎?所以我直接抓出你的原因比較重要,就是你們平日的修持不夠。好,知道要怎麼修嗎?你們學幾年了?不知道的話,回去趕快把以前那些錄音找出來複習就統統有了,真的是這樣!要不然怎麼修還用講?對不對?你們都有一個特質,最後都還會問:「師父,要怎麼做?」那我就要反問:「你認識我多久了?」「幾年、幾年……」,表示這幾年我都白說了,就是這樣。

我們今天不是第一次見面吧?那你們以前錄音下來的都跑去哪裡了?所以我剛剛也在猶豫,有一陣子是你們來協談時我會說:「你還是不要錄吧!」對不對?現在我也不講了,隨便你們!叫你們不要錄,你們當下也不會專注。我叫你們不要錄的意思就是希望你們意會到「回去沒有靠山了,所以當下要專注。」後來我發現這樣也不行,你們並不會因為沒有錄音筆而提起專注,對不對?以前最早期我是期待你們多數人錄音,因為可以多聽幾次,長時薰修,結果發現也沒有幾個人會聽的,所以我說:「不要錄了,提起專注力吧!」又發現也沒有幾個會專注的。那現在呢?隨便!你們高興就好,(師父笑說)愛錄、不錄,高興就好了,你若覺得你的電太多,你就錄嘛,若覺得這樣還要浪費錢,那你就不要錄。

有的人錄音回去是真的會反思,再從裡面去攝取,甚至有的人錄回去……因為協談畢竟跟大課程不一樣,協談有時候會有一些比較針對深度性的、個體性的內容,那有些東西可以節錄變成通泛性的,有的人會把它節錄整理,再繼續利益眾生,它就存在另一個價值!那如果這個人錄音是有這個目的,你叫他不要錄不就是障道?你懂意思嗎?所以各有目的就變成隨緣!最後是這樣。那你的問題是基底功夫不夠,要去加強。

協談者:謝謝 師父。

師父:其實我發覺你們身邊也沒有什麼大事情可以去管,好像也沒有多大的機會需要去管人家的什麼事,而且也管不著,為什麼?沒有能力啊(師父笑)!管了只會更慘。當然,我不知道你們聽我這樣講會理解成什麼?可能就鎖定――以後只要有人找就都「不!不!不……」,統統「不」就對了。這樣我對你就沒輒了,你知道嗎?我表達的不是那個意思。你看,眾生有思維之心……所以才說「依文解義,三世佛冤」!

那我現在如果說:「要適時去管」,大家又都去管了。我說:「該管的要管,不該管的不要管」,大家就變成「不該管的管到底,該管的都沒管」。不要以為我開玩笑,你們師兄弟群裡面多數是最後這一種,前者落在兩邊還好,後者是完全兜錯還兩邊都應。法是活潑的,靠的是定靜功夫,重點還是定靜功夫,你們每天修持,要了解自己內修的功力到哪裡才談得上這些。意思是說「我遇到事情會不會有脾氣?」如果有就不用談了。「師父,我現在沒有爆出來」,只要有就不用談,你懂嗎?「會煩!」那就也不用了;看到什麼東西沒買就心很癢,那也不用了。貪、瞋、癡具足,你能去管誰的事?

所以,第一件事情先管好自己的事,「未能自度而能度他,無有是處」!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這一句話是客氣,是古聖先賢對現在的眾生客氣地說法,哪有什麼「行有不得」!對不對?「行有不得」是說你努力了仍然沒辦法,只好怎麼樣,因為那個努力不是自己沒有能力,是緣分不具足,「哎呀!反求諸己」!那現在的人要扣掉那個「行有不得」,直接反求諸己,沒有什麼「行有不得」這種事情,為什麼?因為自己沒有圓滿。那是一種話頭上的比較級,這樣可以明白嗎?


協談者 恭錄